凌则之 |“每一个革命青年的最好模范”

发布日期:2024-09-30

他,在先进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下,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清华大学“ 一二九” 运动的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。

        为了抗日救国,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,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,任指导员、教导员、政治部主任。编入八路军后,任团政治委员。在百团大战中为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,在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壮烈殉国,年仅29岁。

      《新华日报 (华北版) 》称他为“ 极出色的军政工作的领导者”,“ 青年运动的天才组织者与领导者”,“ 每一个革命青年的最好模范”。

          他叫凌则之。

          1911年,他出生在四川省屏山县楼东场 (今书楼镇) 一个地主家庭。

          1929年秋,凌则之考入了宜宾叙联中学。1930年秋,考入成都联中 (今成都石室中学),后来转入私立西蜀中学学习。

          1934年,凌则之考入北京清华大学,因为才华出众,被选入学生自治会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  北平“ 一二九” 爱国学生运动,清华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无比英勇,凌则之是该校这一斗争的参加者和组织领导人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   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,北平学联经过各学校代表的充分酝酿,决定组织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,深入民间。北平南下宣传团450多人,共分3个团,于1936年1月初向冀东平原挺进。

           在宣传过程中,通过访问,唱抗日歌曲,演话剧,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和革命道理,帮助乡村学校建立抗日救亡团体,唤起广大群众抗日的觉悟。

            清华大学以南下宣传团为骨干成立了“ 民先队清华大队”,吴承明、李昌先后任大队长,凌则之、杨学诚、纪毓秀、钟烈錞为副大队长,负责领导民先队的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  1936的5月,经李昌介绍,凌则之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      1936年冬,日寇进攻绥远和察东,山西成了抗日前线。凌则之遵照党的指示,与叶方、彭国行、纪毓秀、载新民等报名并率领一批平津青年离校去山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到太原后,凌则之通过清华的同学李一清参加牺盟会,分配在西县区队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牺盟会决定建立一个青年组织,经研究请示薄一波同意,成立了“ 抗日救亡先锋队” (简称抗先队),董天知为总队长,纪雨秀为副总队长,陈士平为组织部长,凌则之为宣传部长,陈大东为训练部长。凌则之负责联系和发动太原各大、中学校青年学生参加抗日工作。

            1937年3月,凌则之参军入伍,在军政训练班第十期 (太原国民师范内) 学习,后被分配到第七连任政治指导员。8月,凌则之调到薄一波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(即山西新军) 在第一总队第三大队十一中队任政治指导员。

           不久,决死第一总队扩编为第一纵队,进入太岳山区开辟工作。凌则之带领队员在沁县、沁源等地发动群众,发展武装,开展游击战争,协助地方组织农会、工会、抗日人民武装自卫队,改造旧政权,建立新型的统一战线政权,为创建太岳抗日根据地做出了显著贡献。8月起,凌则之先后任决死一纵队第三总队三大队教导员,决死一纵队办公室秘书,决死三纵队政治部主任。

          1939年底,游击一团和决死一纵队三总队合编为二十五团,凌则之任团政治委员、团党委书记。

           二十五团成立后,打退了顽军多次进攻,在同蒲线、洪洞、赵城一带保卫麦收斗争中,不断消灭小股抢粮敌人,袭击敌伪据点,破坏敌人交通线,摧毁敌伪政权,较好的完成了战斗任务。

        1940年8月20日晚,二十五团奉命参加正太路破击战,担负攻马首、上湖等车站并破击铁路的任务。21日,我军在火力掩护下,凌则之指挥二十五团一营勇猛攻击,很快突破了敌前沿阵地,直插敌碉堡,经过反复冲杀,敌碉堡被攻克,我军占领了马首。

         由于日军在第一、二阶段中被我军打中要害,使交通大动脉 — 正太、平汉、同蒲铁路陷于瘫痪,公路桥梁被破坏,一些据点被拔掉,恼羞成怒调集重兵,于10月6日对我军华北解放区实行了空前残酷的第一次大扫荡。

         为保卫驻扎在武乡砖壁的八路军总部,二十五团奉命归总部直接指挥,七七二团、十六团、三十八团担任阻击任务。

          10月20日,敌人又集结上万兵力对太行区开始了第二次扫荡。为掩护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转移,二十五团于10月21日在凌则之的率领下奉命进至温庄大陌村一带,全力阻击敌人,掩护驻在砖壁村的八路军总部向黎城、辽县转移。

           22日,日寇欺我无防空武器,派飞机低空扫射,狂轰滥炸。二十五团为保卫八路军总部的安全,凌则之带领指战员冲向敌群,勇猛拼杀。

           10月22日下午,在向第五道防线转战时,凌则之不幸中弹,以身殉国,年仅29岁。

           凌则之牺牲后,当时的《中国青年》发表了《一二九烈士凌则之殉国》一文,《新华日报》(华北版) 刊登了智敏写的《悼凌则之同志》,报导了烈士殉国事迹。

           1983年3月18日,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通知屏山县人民政府:凌则之为革命烈士。

           2015年8月24日,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,其中四川籍人士12名,凌则之 名列其中。


来源:《宜宾红色人物》 



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