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寒非|宜宾抗日救亡先锋

发布日期:2024-10-28

廖寒非(1912—1952),重庆璧山人。先后就读于重庆求精中学、璧山国民师范、璧山中学、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。1931年,在四川大学就读期间参加了反帝大同盟,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相继担任中共四川大学中国文学院支部书记、成都市南区区委书记,后任中共成都市委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长。1933年,因叛徒告密,廖寒非在重庆被捕入狱。

1937年1月,廖寒非经组织营救出狱后,于2月末到宜宾。他先后与人联办《边疆新闻》《后盾周刊》,并指导当地进步歌咏团改组为抗战剧团,还开办进步书店,运用各种形式在群众中广为宣传抗日救亡。四开的小型日报《边疆新闻》于1937年4月出版。当时聘请了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、进步人士为编辑、特约或特派记者。廖寒非在创刊词中明确表示:忠实报道抗日救亡运动,推动全民抗战;真实反映地方情况,代表人民,做好人民喉舌;宣传抗战文艺,推行新文化等等。由于消息及时,内容丰富,文章有特色,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,报纸发行量由创办时的300多份很快增加到700多份,有时的发行量还达到1000多份。《边疆新闻》的宣传,推动了宜宾的抗日救亡活动,唤起了广大群众的觉醒。

廖寒非在宜宾期间以办报和开书店作掩护,在抗日救亡活动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,对早期入党后失去组织关系的人进行审查清理,重建宜宾党组织,并于1937年11月将重建的宜宾党组织与省接上关系。12月,中共宜宾县委成立,廖寒非任书记。1938年2月,中共川南工委成立,廖寒非任组织委员。同年7月,中共宜宾县委改建为宜宾中心县委,廖寒非仍任书记。宜宾中心县委组建了抗敌晨呼队,在群众中加强抗日宣传。同时,廖寒非加快党组织建设,先后建立了中共庆符县委和大塔、李庄两个特支,南溪、屏山等地党组织也有发展,党员人数很快增加至250人。

1938年10月,廖寒非调离宜宾。此后在自流井、乐山任中心县委书记。1941年赴延安,在中央党校学习。1945年被派往山东工作,后任热河省政府民政厅秘书主任、隆化县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在政务院机关党委、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担任重要工作。1952年,廖寒非在北京病逝。


来源:宜宾红色人物


附件: